目前分類:文學台灣叢刊 (1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湖濱沉思  從2003年開始,沒有世事的上午,經常一個人進入大貝湖園區,隨著季節和心境移動不同的景點,棲息在湖濱的樹林下,往往午時已過才回到城市。湖濱的日子,在放逐與沉思之間,散步或靜坐,看書或寫作,回到自然的日子羣中,隨興起作。樹林、湖水、風和花鳥,半隱半現的展露著不是人身的生命奧妙和喜悅。四季的無常花朵,常召喚著我的欽慕語感懷。偶而傾聽優雅的風聲與鳥聲,吹響整座樹林,心中靜靜地打著拍子,也學會了幾種鳥的話語。有時候,在寂靜的幽林,輕聲呼叫著躲藏在樹叢中的鳥友,傳回來的是逐漸悅耳喧嘩的鳥聲,時間輕輕的滑動。有時候,乍見景象與移動的心象交會拍擊時,拿起相機,留下詩集中的畫面。曾貴海

文學臺灣叢刊71 書名:湖濱沉思 作者:曾貴海 出版年:2009.02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窗口  本詩集收錄的三十首詩,依主題區分,或可分為懷母、殯儀館形色(或可包含老人院),及其他。其他部分,創作年代不同,主題各異,有的戲諷人生,有的語意俏皮,呈現不同詩風。〈有鬼讀詩〉,題目雖「有鬼」,但與殯儀館主題詩性質不同。(林水福

文學臺灣叢刊70 書名:生命的窗口(漢日對照詩集) 作者:雨弦著,錦連日譯 出版年:2009.01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尋覓覓山水間  散文最是可以見到作者的內在心思,質地、關懷與思考、以及他的生命的重心與期待,由散文可知黃漢龍極愛好自然,他既浪漫又知性,心地良善且正面積極,他以上天給的「寫作」這份大禮,在生活中反省與思考,時而描繪自己的狀態,時而遁入古人世界,嚮往高遠意境而與之同遊,有時在季節變遷裡任自己淺淺吟唱律動,有時卻又饒有火氣地對媒體與政治人物的惡狀加以針砭,一切都直心以對!(潘弘輝

文學臺灣叢刊69 書名:尋尋覓覓山水間 作者:黃漢龍 出版年:2008.10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革命之花 拉丁美洲‧詩人之國,尼加拉瓜民眾詩選  拉丁美洲文學介入政治的傳統在尼加拉瓜也充分展現。為了追尋自由與社會平等的價值,尼加拉瓜的詩工作坊在桑定民族解放陣線的政治路線和詩人卡得尼爾影響下,朝向社會寫實以體現他們國度的革命追尋,形成革命之花,形成了尼加拉瓜民眾詩的風景。尼加拉瓜的民眾詩也許缺少了經典作品的精煉,但一種特別的新鮮清純和美都是一般拘泥於「形式」和「技巧」論所不及的。最重要的是,透過民眾在閱讀與書寫裡進行的詩運動,使尼加拉瓜的政治運動體現更深刻的自由精神與文化性,並形成一種洗滌心靈的聲音,傳佈在他們的國度。(李敏勇

文學臺灣叢刊68 書名:革命之花 拉丁美洲‧詩人之國,尼加拉瓜民眾詩選 作者:李敏勇譯 出版年:2008.08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默抵抗-捷克/巴茲謝克(A.Bartusěk)詩選  巴茲謝克說他從T.S.艾略特學取過某些東西,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想成為卡夫卡的同路人之故,但其意象是銳利的,至少十分明晰。當他以自然與人相抗時,就有真正的安全感。自然界至終具有一種超脫。當他更深入地觸及人性經驗-經由城市、或以感觸-時,時麼是夢幻,什麼是事實就分不清楚了。巴茲謝克和T.S.艾略特所不同的是:他不懷疑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或意義,因為他對此具有真正的了解和親切感,但是他懷疑其存在於現代世界的可能性。(李敏勇

文學臺灣叢刊67 書名:沉默抵抗-捷克/巴茲謝克(A.Bartusěk 1921~1974)詩選 作者:巴茲謝克著,李敏勇譯 出版年:2008.08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扮裝畫眉  創作續集面臨的最大困難仍在台語辭句的運用上,感謝文壇前輩陳冠學老師對我的幫助,簡直就像我的活字典一樣,雖然有此良師可供諮詢,但想必疏漏仍多,有待各方前輩指正。描寫戲班生活的小說,對白如果不以台語且口語化的方式呈現,不但失真也不夠精采。創作這部純台語對白的二十萬字小說,對作者和讀者,都是一大考驗,請耐心觀賞這齣大戲。(凌煙

文學臺灣叢刊65 書名:扮裝畫眉 作者:凌煙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岩上詩集  詩存在於人類心靈與對萬物萬象觀照融合的感悟中。詩的行動是從現實進入非現實;與現實與非現實交錯的存在,這是詩存在的真正領域。所以:詩可以從「有」到「有」;詩可以從「無」到「有」;但不可以從「無」到「無」。詩的構成意圖從自我出發到外在社會存在的現象;或從外在現實的現象刺激詩人內心的感受經驗,兩者之間,存在著對抗的矛盾。詩通過語言的使用在矛盾的空間裡掙扎而後妥協完成。詩希望在語言中凝定;詩也希望在語言中飛躍;其難度端在如何擬諸其形容,徵象其物宜與心意,而語言是詩掌握的關鍵。基本上,我認為人生如果美滿,詩可以不寫。詩的創作從填補自己人生的裂縫開始;詩也是語言的創作,而呈現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位置。(岩上

文學臺灣叢刊64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岩上詩集 作者:岩上 出版年:2007.09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陳銘堯詩集  人有肉體,也有靈魂。詩也一樣。詩的肉體是文字,而其靈魂就是詩人想藉文字表達或掙脫文字拘束的靈魂。我相信詩獨立於文字而存在著。即使人類使用文字已逾數千年之久,一方面想要馴服文字,一方面又要耍弄文字、扭曲文字。事實上,人和文字的關係,仍然處於一種野蠻狀態,相對於人的靈魂,它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粗糙的工具,和被濫用的工具。是依附於生命之謎的謎。詩因此也和人類的存在一樣難以捕捉。一個字或詞雖然在字典裡被加以定義,但每個人卻因各自不同的生命體驗而有不同的反射,因此即使詩人精確地用字遣詞,但讀詩者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永遠有落差。所以詩人恆常是孤獨者。這是詩的困難之處,也是無限可能之處。(陳銘堯

文學臺灣叢刊63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陳銘堯詩集 作者:陳銘堯 出版年:2007.09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李昌憲詩集  我的詩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詩。在現實而競爭的社會,在紅塵火裡,我的生活有時候成為一首詩,有時候成為一疊照片,有時候只有一大片空白,隨時間遺忘。也許,遺忘也是詩吧!詩到無詩仍是詩。(李昌憲)李昌憲沒有當代言人的企圖心,他只是站在勞工的立場發言,表達自己的心聲,平實的寫出勞工的生活體驗,勞工的辛酸、有委屈,也有怨,有淚,有苦悶、有哀愁,做為詩人,他只站到勞工裡去感受,表達這種感受,如此而已,李昌憲詩裡沒有李昌憲的身影在穿梭,在詩想裡,他與勞工是化為一體的。-摘自「鄉土文學座談-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記錄」,文訊雜誌,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出版。(彭瑞金

文學臺灣叢刊62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李昌憲詩集 作者:李昌憲 出版年:2007.09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黃騰輝詩集  黃騰輝詩精神的主體是:「愛」與「孤獨」的組合物…「孤獨」是詩人精神上保持靜觀的要領,可以在與事物相對時,保持冷靜的態度。「孤獨」並不是指生活上的孤離,做為一個現代詩人,毋寧更應涉入現代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中,去挖掘新的詩的形象。黃騰輝從事競爭激烈的現代工商業,他賣最尖端的科技產品,在這樣煩雜的業務生活上,免不了有時也會出賣「靈魂」,違背自己意願的勾當,因此,他以詩來救贖,不論是閱讀他人的作品,或是自己動筆,都是拯救靈魂的神聖工作。因此,黃騰輝是為了生活的見證而寫詩,不必為了做詩人而搜索枯腸,而矯揉作態。在近期作品中,「非情」成為黃騰輝詩作中的特徵之一。黃騰輝以經濟及科技對生活的侵略觀點寫詩,是很具現代感,但他不以玄想來偽裝,而以赤裸裸的現實來表達,保持著詩想清晰,脈絡分明的特點!(李魁賢

文學臺灣叢刊61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黃騰輝詩集 作者:黃騰輝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莫渝詩集  莫渝的詩觀高舉兩大使命:其一,批判現實。這顯示他的詩作,是凝視時代,介入社會,且對現實中的是非黑白採取批判態度,來張揚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應持守的褒貶善惡的理想。這個詩觀,是建築在以仁愛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其二,感動人心。從真摯出發,寫作的詩篇,自然達到梁任公所謂「筆鋒常帶感情」的境界。這份感情,無論是含蘊於作品之中,或流瀉於字語之外,唯其存有關懷、體諒和同情的真摯大愛,故乃言之懇切,感動人心。這個詩觀,是以恕道為懷從而實踐於創作中的感性觀念,含著飽滿的善念和真情。莫渝把這兩個詩觀,作為文學使命看待,因此,創作之際,自然要「向詩索取意義與畫面」,自然要「挑選文字的意義性來構成詩篇的最基本要素」。而「反對囈語與文字魔術」,自然成為責無旁貸的一種保衛詩學的抗爭。(郭楓

文學臺灣叢刊60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莫渝詩集 作者:莫渝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謝碧修詩集  身體健全的人,再怎麼將心比心,也無法體驗殘障者從異常過渡到常態的曲折歷程。殘障者的現實世界,多數面臨坎坷、崎嶇而困頓的命運,謝碧修能夠走出來,在金融職場掙得一席之地,工作能力不遜於常人,是一個奮鬥成功的特殊經驗,以詩現身說法多指出幾條明路,均有益於台灣詩文學與社會功用。(莊金國)謝碧修的詩,早期不免於個人片面的抒情,大抵由自己出發,又由自己結束。近來,她的詩風趨向社會深層,明顯的已從小我走向大我。她已不只走入人群,且更積極的介入關愛人群。(林仙五

文學臺灣叢刊59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謝碧修詩集 作者:謝碧修 出版年:2007.05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陳明克詩集  要說閱讀某首詩而激發我寫詩,不如說我內在的力量催促我寫詩。寫詩時,常常突然驚愕、哀愁地感受到一個不同於平日所見的時空,緩緩展開。「我一直在尋找自由我身體出現的,一些情感的衝擊。而這樣的探索,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也就是說,我以詩的語言來探索自己。」(《笠》詩刊241期,2004),「人類有自我意識時即感受到詩意。發覺人與自然界的新關係、人新的處境時喜悅之情,……哀愁的意識即為美感、詩意。其過程,宛如裂開泥土,長出新芽。」(《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2005)或可說,我發現我與我平日所見的世界有了裂縫,我驚愕地從裂縫看見一點真實、悲喜地有了詩的感動。對於我而言,詩是黑暗中,偶而亮起的燭光。(陳明克

文學臺灣叢刊58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陳明克詩集 作者:陳明克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旅人詩集  詩是內在解脫之聲,也是通向終極視域的途徑。有了詩,豐富了生命,使人安然度過各種風暴。藉著詩的淒美和它的想像飛躍,覓取真實的自我,我在我存在的世界,釋放了自己。(旅人)近些年來,旅人在詩的創作與批評論述上,都有十分可觀的表現。我觀察並欣賞其近期的詩作,除了節奏強烈,意象緊密外,也平衡了有內容、有意義的形象論與注重形式美的語言論。又因為他個人的精神生活早已融入宗教與哲學的思維,所以欣賞旅人的詩,往往必須多仰賴一份生命的成熟與觀照,較能順利切入他詩中的世界,尤其在閱讀其上詩時,個人更有如此的感覺。(林鷺

文學臺灣叢刊57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旅人詩集 作者:旅人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錦連詩集  詩基本上是抒情的,祇是有柔性的和硬質的抒情之分。寫詩一直停留於感傷的哀怨情域,固然不值得鼓勵,但詩中如失去了某種lyric(抒情味),那是致命的。我以為詩不應該著重於用字遣詞的深奧或精練,而是在探討如何運用這個本身就帶有一定意義的工具(文字)去尋找一種可能性,進而去建構新的美學。我不注重可以吟誦的音樂性,我需要靠意象來推展情感。換言之,從時間性的抒情變成空間性的思維,去達成嶄新的審美境界。(錦連

文學臺灣叢刊56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錦連詩集 作者:錦連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趙天儀詩集  詩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是一種語言的批評。文字是語言的密碼,如何解密是一種詩的智慧。不論是超現實的新關係,或不論是新即物的新嘗試,從具像到抽象,從生活經驗到生命體驗,詩是無止境的追求與探索。如果說詩是一種藝術,不論是平面的媒體,或不論是電腦的部落格,都是人類追求詩的不同形式。畫家繪畫,但要裝上畫框,才算展出。詩人寫詩,一但發表,就像畫家一樣,是一種展出。也像音樂家一樣,是一種演出。(趙天儀)

文學臺灣叢刊55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趙天儀詩集 作者:趙天儀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莊柏林詩集  詩講究美感的心靈,體現唯美主義,並不是拒絕思想或理性入詩,只是詩語言本身,不能沒有美的感覺,與音樂的結合,應該是歷史遺留的痕跡。詩離開美學經驗,實難作最佳詮釋。(莊柏林

早期莊柏林的詩偏向個人抒情唯美;晚近關懷國家社會具有大我的社會性,但基本上莊柏林較不喜歡剛性的詩,他說那種悲歡離合的愁緒是他詩的靈魂的大部分。(岩上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江自得詩集  江自得出生於一九四八年戰後的世代,可以很自然地接受中小學十二年完整的基礎教育和本國語文的訓練,而後再繼續深造,絕對不會受到語言使用的困擾。至於是否能寫好詩,則看個人的才具表現。早期「笠」詩社同仁的詩,曾被譏為語言不夠熟練,在跨越語言一代的作家中,或曾有過這些困難,降自今日「笠」詩社同仁,似乎沒有一個人有如此的困境。語言的熟練是一層,詩的技藝表現是又進另一層,江自得的詩藝可以說已達到這個階層。(岩上

文學臺灣叢刊53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江自得詩集 作者:江自得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詩人群像 林亨泰詩集  所謂創造,是人類對於優越性的追求,也就是透過創造活動將人的尊嚴重新地做了一次提升。假如人類的「今天」只是「昨天」的機械式重複或者拷貝,那麼,人性的交流因而停滯不前,尊嚴絕對不能被提升。人依靠著創造這種全人格積極而主動的行為,不但能擺脫諸如「因襲」、「舊套」、「教條」等等之類的一切束縛,得到完全的自由,而且更因為新事物的產生而得到成就感,也因為如此,此人的尊嚴才變成可能。

文學臺灣叢刊52 書名:台灣詩人群像 林亨泰詩集 作者:林亨泰 出版年:2007.09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由現在看來這部作品討論的是台灣人國家認同的問題。台灣人不願做日本人,以為他們是中國人的後代,祖先來自中國,這種祖國夢在殖民地台灣是普遍的現象,所有日治時代的新文學作家大多有類似的夢想。吳濁流也不例外,可是他到了中國以後才深刻地體會到他和中國人不同,所以他的祖國夢就碎了。台灣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那麼台灣這民族並沒有自己的國家。這使得小說的主角胡太明回台以後發狂了。日治時代的新文學作家除少數作家以外都類似吳濁流。不知道台灣民族是獨立的一個民族可以擁有自己的國家並非《亞細亞的孤兒》。(葉石濤

文學臺灣叢刊51b 書名:亞細亞的孤兒 作者:吳濁流 出版年:2008.07

春暉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